心理健康,這個看不見摸不著、卻又至關重要的話題,往往被我們忽視。當工作壓力大、生活瑣事不斷時,我們可能都習慣了把情緒藏在心里,拼命“頂住”,然后一覺醒來發現,自己的內心早已經積壓了一座“小山”。
不過,不要慌,今天就來聊聊心理疾病的預防,輕松又有趣,快跟著我一起來“開解”一下自己!
關于心理健康
什么是健康?世界衛生組織指出,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、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一個完美狀態,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者是虛弱的狀態,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共同構成了健康中兩個不可分割的層面,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影響。
不良的心理可能會導致人體免疫系統、神經系統、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,從而產生軀體疾病。只有心理健康的人,才能生活幸福,順利地適應社會,更好地生存和發展,所以心理健康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非常地重要。

★做自己喜愛的事是自由,喜愛自己做的事是幸福。
心理健康的標準
1.世界心理衛生協會就心理健康提出的四條標準:
(1)軀體、智力、情緒十分調和。
(2)適應環境,人際關系中能彼此謙讓。
(3)有幸福感。
(4)對待工作及職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,過著有效率的生活。
2.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密特爾曼在《變態心理學原理》一書中提出 10條標準,這個標準也被稱為經典的心理健康標準:
(1)充分的安全感。
(2)充分了解自己,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。
(3)生活目標切合實際。
(4)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。
(5)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。
(6)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。
(7)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。
(8)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。
(9)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。
(10)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,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。

3.中國心理衛生協會《心理健康六項標準》
(1)認識自我、接納自我。
要了解自己、恰當地評價自己,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,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,能夠接受自己。
(2)自我學習、獨立生活。
具有從經驗中學習、獲得知識與技能的能力,能夠獨立處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活動,能夠利用所獲得的知識、能力或技能解決常見的問題。
(3)情緒穩定、有安全感。
情緒基本穩定,以積極情緒為主導,能夠調控自己情緒的變化,對人身、生活穩定等有基本的安全感。
(4)人際關系和諧。
具有基本的社會交往能力,能夠處理與保持基本的人際交往關系,能夠在人際互動中體驗到正常的情緒情感,獲得滿足感,能夠接納他人及解決交往中的問題。
(5)角色功能協調統一。
基本能夠履行社會所要求的各種角色規定,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等特征,心理與行為符合所處的環境,在社會規范許可范圍內,實現個人需要的適當滿足。
(6)適應環境、應對挫折。
保持與現實環境接觸,能夠面對和接受現實;積極應對現實,能夠正確面對并克服困難。
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的關系
心理不健康和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。在成長的各個階段及工作生活的各個方面,每個人都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導致消極情緒、心理問題或者心理障礙等不健康心理的產生,但這并不表示個體患有精神病。這些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,只要能及時正確處理,采取自我調整或者心理咨詢等措施,就可以輕易地解決。不能把進行心理咨詢與治療精神病混為一談,諱疾忌醫,以免心理問題持續下去,甚至不斷惡化最終真的成為精神疾病。

任何一顆心靈的成熟,都必須經過寂寞的洗禮和孤獨的磨煉。
( 責任編輯:徐玉 新聞報料:2729868 )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