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街燈影夜初臨,月華灑落萬點星,穿上旗袍走進夜幕下的武陵不夜城,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?旗袍,起源于民國,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經典代表,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。今天,走進光影街“武陵旗遇記”,在小城慢養的時空里,講述民國風情和東方美學的故事。

青磚黛瓦浸在暖黃燈暈里,像暈開的陳年墨色;飛檐翹角綴著霓虹星子,似灑落的碎鉆流光。
若說游人身上的旗袍是流動的風景,“武陵旗遇記”便是風景的源頭。從“武陵旗遇記”步出的佳人,恰似從舊時光里走來,化作錦緞上最鮮活的紋樣。月白旗袍繡著淡墨蘭草,燈影掠過,便似蘭葉舒展;朱紅提花旗袍綴著珍珠盤扣,抬手時,袖口流蘇晃出細碎金光;墨綠香云紗旗袍凝著暗紋,與青磚肌理相觸,已然分不清是衣染街色,還是街承衣韻。

紅綠相間的招牌上,金黃色的店名十分惹眼。推開玻璃門,恍若穿越到另一個時空,香云紗的淡香從屋內裹著暖意撲面而來。


墨綠色啞光質地的背景墻上,各色旗袍如彩虹般掛在衣架上,新穎獨特的款式美得讓人挪不開眼。淺粉色旗袍如春日桃瓣,湖藍色似夏湖初晴,墨黑色像深夜遠山,每一件都在射燈下泛著細膩光澤。


靠窗的酸枝木梳妝臺上,黃銅鏡映著窗外街景,珍珠發簪、梅花胭脂盒、藤編手提籃,皆是復刻的民國舊物。穿旗袍的客人坐在鏡前描眉,鏡里是衣香鬢影,鏡外是燈影婆娑,恍惚間竟不知自己是在鏡中,還是在那街景里。

最搶鏡的是那部泛著古銅色的傳呼電話,思緒會不自覺順著座機飄向穿越時光的自己。琉璃臺燈的光揉成暖團,客人剛換好旗袍坐下,裙擺自然垂落的褶皺便與燈影疊在一起,連發絲都沾著溫柔的光,無需刻意擺拍,便是一幅民國仕女圖。


店鋪里的旗袍,每一寸都藏著與光影街相契的巧思,傳統款立領貼合脖頸,老師傅手工打磨的牛角扣泛著溫潤的光,扣眼處細密的回紋,恰與騎樓廊柱雕花相呼應;改良款斜裁的裙擺,行走時露出纖細腳踝,與青磚路上的石板縫相映,添了幾分靈動。


面料更是講究,真絲旗袍摸上去如流水般順滑,走動時“沙沙”聲混著皮影戲唱腔,成了最動聽的背景音。香云紗旗袍帶著歲月沉淀的暗啞光澤,白天看是沉穩墨綠,入夜后浸在燈影里泛出淡淡珠光,與光影街的霓虹相映成趣。


配飾區的珍珠項鏈、翡翠耳墜、絲絨發帶,每一件都能與旗袍無比適配,連手提包都是藤編綴流蘇的民國款,拎著走在街上去寄明信片,指尖都沾了舊時光的溫柔。



當身著“武陵旗遇記”旗袍的游人,在光影街的青磚路上緩緩行走時,便成了竹溪文旅最生動的注腳。長街上,五步一位“民國少女”,十步一位“上海貴婦”,如潮水般涌動的游客們身著旗袍,穿梭在燈火輝煌的長廊,整個畫面都充滿了故事感,給人帶來時光紊亂的錯覺。
△游客 彭秋惠
或有身著淺粉色改良旗袍的姑娘,裙擺開衩處繡著竹溪皮影紋樣,走在光影街,恰逢皮影戲演員提著涼州調走過;抑或是穿著湖藍真絲旗袍的女士,立領襯得脖頸修長,倚在掛著“大公報”的報亭旁,與報亭垂落的銅鈴繩纏在一起,連風都染了雅致。站在復古路燈下,燈光透過雕花燈罩,青磚地面便落了一地“碎花”。“山二黃”唱腔與旗袍的絲綢摩擦交織,成了非遺文化最鮮活的演繹。

游人三三兩兩坐在老式黃包車旁談笑,車轅銅環的光澤映在旗袍紐扣上,像兩簇跳動的星火。這般景致是光影街的復古韻致托起了旗袍的東方美,亦是旗袍的溫婉風情點亮了光影街的夜,二者纏繞共生,成了誰也拆不開的時光秘境,這份“身在景中、景在衣中”的沉浸式體驗,恰是竹溪文旅最動人的魅力。

當“武陵”遇上“旗袍”,便成就了竹溪文旅最閃耀的名片,是竹溪文旅“以小見大”的匠心載體,光影街的電影級布景是骨架旗袍體驗是血肉,二者結合便讓竹溪的民國風情、非遺文化有了溫度與生命力,竹溪文旅正在用一件旗袍讓游客從“看客”變成“景中人”,從“感受文化”變身“成為文化的一部分”。
△店主 翁欣
竹溪文旅的細致從不是堆砌景觀,而是讀懂了游客對“深度體驗”的渴望,用妝造旅拍增加游客旅游體驗,用照片留住美好讓文化變得可感、可穿、可記憶,也讓竹溪文旅故事不僅停留在宣傳冊上,而是刻在每一位游客的心里,隨著他們的腳步走向遠方。

店內旗袍租、售服務同步開放,租賃區和銷售區分開陳列,方便您根據需求輕松選擇 ,無論是想偶爾體驗旗袍風情,還是希望入手一件心儀之作,這里都能滿足您!
店名:武陵旗遇記;地址:武陵不夜城D區電影街;營業時間:10:00-22:00
( 責任編輯:徐玉 新聞報料:2729868 )












